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十三章 君子不結黨

關燈
這才是當年這次金殿談話的真實氣氛,這不是含蓄的暗示,更不是和藹的規勸,這是當眾的警告和斥責。按理說,這時範仲淹等人無論是多麽的道德高深,聲譽隆重,或者一萬個正確理由在心裏,都必須低頭認罪,老實承認錯誤了。

因為這是皇帝說的話,並且還引用了孔夫子的至高名言——君子不結黨!

這兩個高度,是封建社會裏誰也沒法逾越的。可是範仲淹等人就不。他們當場就把皇帝給掀翻了。由範仲淹親自出面,回答說。臣在邊關時,看到勇敢的人結為一黨,懦弱的人也結為一黨,在朝廷裏也是這樣的。一心為善的人結為一黨,怎麽會對國家有害處呢?

註意他的開頭。“臣在邊關時,”文學大家範仲淹完全可以引經據典來說事,可他一切從實際出發。小朋友,我在邊關打仗時才認識到的這些,你在深宮裏,還真是什麽也不知道啊……所以沒有發言權。君子和小人,先分出來誰是幹實事的吧。

甚至這句話裏還有些怨憤和威脅。我在前線打仗,你們這幫在後方享清福的,幫不上忙,至少先閉嘴。

當天就這樣散了,賈昌朝和禦史臺的人一定很滿意,皇帝和新政君子們生氣了,這是天大的利好消息。緊接著就有更大的驚喜。能想像嗎?皇帝和臣子有了分歧,被教訓的居然是皇帝!

知諫院長官歐陽修大人回到家越想問題越嚴重,皇帝的腦筋秀逗了,我得教教他。於是就發揮特長,寫了一篇名垂千古的好文章,把自己和各位君子兄弟們扔上懸崖,變得萬古流芳,永垂不朽,嗚呼矣哉。

文章是這樣寫的——“臣聞朋黨之說,自古有之,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。大凡君子與君子,以同道為朋;小人與小人,以同利為朋……”餘下的不贅述,就是那篇大名鼎鼎的《朋黨論》。

這篇文章在中國古代文學史是有一定江湖地位的,尤其是出自君子之手,被歷代君子們奉為生活寶典,更是意義非凡。這些我們都不管,要看的是當時起了什麽作用。

從本質上看,這是篇翻案的文章,陛下您的中心點是“君子不黨”,但我就是要和你掰掰手腕。議論風發,旁征博引,證明君子有朋,而且朋黨有用。您所需要做的,就是“當退小人之偽朋,用君子之真朋,”除了我們之外都趕走。

那樣,天下就太平了。

聯系到滕宗諒事件,就會清晰地知道趙禎的感覺。你們拉幫結派都是對的,而治理國家,我只要把其他人都趕走,只使用你們,就萬事OK了。是吧?

那還要我這個皇帝幹什麽?天下到底是誰的?!是不是君子有德,有德者居天下,你們想的就是這個吧。

史書為證他想對了,《朋黨論》沒交上去幾天,歐陽修又接連寫了幾個奏章,他是當時全宋朝最亢奮的人,一天好幾遍地催皇上,真是憂國憂民。

——範仲淹、富弼給您出的主意,您都照辦了嗎?得趕快啊,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伸著脖子等,非得讓他們把脖子伸到您屋裏,才能實行嗎?還有您要註意,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小人跳出來刁難挑刺的,您要堅定立場,團結在範、富兩位君子身邊,千萬別動搖,時間長了,自然就會看到成果的。

事無巨細,都為皇帝想到了,您只要照辦就可以了。至於您不照辦,您想幹什麽,想和小人為伍,當個昏君庸人嗎?

趙禎的心進一步低落,“進賢退不肖”,賢人,原來是這樣的……同一時間裏,宋朝全國臣子都在手捧語錄照鏡子。按照歐陽大才子的新作《朋黨論》來對照,我們都是什麽呢?君子?臉皮別太厚,人家不帶你玩,別靠得太近!小人……憑什麽說我們是小人,我們每個人,都是憑著十年寒窗,考中的進士,再一步步熬資格,從小到大做到的官,你一個後生晚輩,只是筆桿子硬點,就這麽糟蹋我們?!

別說是他們,就算同在兩府的其他宰執高官,如章得象、杜衍、晏殊、賈昌朝甚至韓琦也都在咬牙,君子裏面再細分,他們也沒份兒。這樣局面就形成了,經過歐陽修充滿了激情的不洩努力,範仲淹和富弼終於被孤立起來。

而他們兩人正是新政的實際推行者。

隨著每一天的過去,新政的敵人都在增加。後來連皇宮裏的太監們都加入了,他們在史書中留下了一句很實惠的話,相信誰聽了都會發愁。

陛下,一個人結黨,最多不過十幾人,五六個人結黨,就是七八十人。範仲淹、富弼、韓琦、歐陽修、餘靖、蔡襄、尹洙這是多少人了?何況他們的新政裏,關於選官的辦法,就是“推薦責任制”,他們可以明目張膽地去選人結黨了。不出二三年,朝廷內外就全是他們的人了。

局勢惡劣,人心險惡……趙禎不禁在心裏暗嘆,人人都說新政好,唯有王權忘不了;人人都說君子好,唯有朋黨戒不了!怎麽辦?這夥人快危及到江山社稷,還能由著他們折騰嗎?立即法辦他們。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了。

可趙禎不這樣。他仍然沈住了氣,記得自己當初是為什麽才選這些人當官的。時間進入了六月份,夏天開始了,他給兩府大臣,更給這些君子們提出了5個問題。

1.合用何人,鎮守西北?

2.民力困弊,財賦未強;

3.軍馬尚多,何得精當?

4.將臣不和,如何制置?

5.躁進之徒,宜塞奔競。

看著這5個提問,我們當自己是趙禎,想想是什麽心情。新政已經實施半年多了,幾乎半點作用都沒起!請問你們這些君子都是幹什麽吃的?

兩府大臣不敢怠慢,立即著手回答,至於回答了什麽嘛。篇幅太長了,我們只節選一條,來看看君子們的能力到底怎樣。為了真切感受,我們看原文。

第2條,民力困弊,財賦未強;回答——“臣等議之,國家革五代諸侯之暴,奪其威權,以度支財用,自贍天下之兵。歲月既深,賦斂日重,邊事一聳,調率百端,民力愈窮。農功愈削,水旱無備,稅賦不登,減放之數,動逾百萬。”

這一共是83個字了,說了什麽呢?總結,把問題的來龍去脈說清楚。也就是說,皇帝向他們提問題,他們再細化一下,讓皇帝再看一遍。

接下來終於到解決辦法了,大家屏住呼吸,壓住興奮,小心瞧著——“今訪選舉良吏,務本安民,修水旱之防,收天地之利。而更嚴著勉農之令,使天下官吏專於勸課,百姓勤於稼穡,數年之間,大利可見。又山海之貨,本無窮竭,但國家輕變其法,深取於人,商賈不通,財用自困,今須朝廷集議,從長改革,使天下之財,通濟無滯。又減省兵,量入以出,則富強之期,庶有望矣。”

138個字,看到什麽具體辦法了嗎?看到“青苗法”、“均輸法”、“農田水利法”、“免役法”這樣的言、之、有、物的具體法令了嗎?“使天下官吏專於勸課,百姓勤於稼穡,數年之間,大利可見。”、“今須朝廷集議,從長改革,”都是空話,套話,沒有半點用處的廢話!

其他4條,基本和這個一樣,讓仁宗皇帝進一步地看清楚了新政“君子”們的成色。

宋慶歷四年的六月份,是這一年裏最精彩的時段。上旬,皇帝看清了君子們的實力本象,中旬時老天也來湊熱鬧,六月十五日,開封城裏天雷擊頂,靈寶塔被打中了,整體坍塌。

這事兒比春天時的幹旱還嚇人,全體國民一致把目光射向了皇宮。皇帝,你一定又犯事了,老實交代!註意,這只是國民們在心底裏的吶喊,新政的君子們卻說出了口。君子達則兼濟天下嘛,我不出口誰出口?

知諫院的主力餘靖上殿,大熱兒的天揮汗如雨,他穿戴齊全,正言厲色跟皇帝說事。中心思想只有8個字,“勤儉修德,感動人心。”可他整整聊了兩個多時辰!

仁宗靜靜地聽著,一言未發。直到餘靖走了,他才說出一句話:“被一汗臭漢熏殺!唾沫都噴到我臉上了。”沒辦法,誰讓儒術唯我獨尊,君子無所不能呢?

接下來是下旬,最精彩的橋段到了,以前種種與之相比都太平和,太中庸,根本就算不上鬥爭。這一切都與一個人的憤怒有關,夏竦,他回京城了。

夏竦,前面提過,他是宋朝與西夏開戰時第一位西北總負責人,三川口敗後他被彈劾丟官,到內地生活去了。至於身世,他是個被撿來的棄嬰,以養父的恩蔭才當上的官。其實這裏小有出入,現在就細說一下。

夏竦是個多才多藝的人,史書記載他經史百家、陰陽律歷、佛老釋道,無所不曉。當年科考時,開封城的省試,即禮部試,共取100名,他名列第4。而且考官特意註明,他的詩賦水平要高於後來的狀元陳堯佐,是因為他年紀太小了,所以才壓制他一下。

那年他17歲。

剛好就在那時,他養父死了,得回家守喪。科考部門覺得有些過意不去,在他的履歷表裏添了一句話。該生下次科考免省試。也就是說,他可以直接入圍最後一輪,殿試。

夏竦當官之後,幸運迅速臨頭,那時趙禎年紀很小,由名相王旦推薦,他被選入資善堂講書,給未來的皇帝上課。從這時起,就註定了一輩子的榮華富貴。

趙禎是太念舊了。仁宗一朝,他的老師們顛簸不倒,榮寵始終。

夏竦很自強,沒等到趙禎親政,他就火箭一般的升了上去。在劉娥主政年間,他當了兩次樞密副使,和一屆參知政事。年紀輕輕,就把兩府高官都當了個遍。至於怎麽當的,他一邊與宮裏的太監張懷德結交,一邊和宰相王欽若聯系,內外結合,面面俱到。

趙禎親政之後,他卻一下栽倒了。原因是後院起火,夫人實在過於強悍。話說才子配佳人,該佳人卻美而有才,夏夫人寫得一筆好字,史書裏記載比男士們還要遒勁有力。字由心生,她的性格也霸道了些。具體表現就是嫉妒。

她要獨占夏竦,徹底實行一夫一妻制。這就有點早熟了,女權運動過早地出現,其結果只能是被拒絕。拒絕女士是件風險很高的事,夏夫人尤其出格,她一怒之下,決定把事搞大。

她叫來了自己的弟弟,把夏竦做過的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報告給了開封府,一時間鬧得滿風雨。夏竦慘了,他萬沒想到自己的老婆居然玩起了大家一起死的游戲。這還了得,但更刺激的在後邊。他的老娘怒了,大罵兒媳混賬愚蠢,不是人養的。

卻不料虎女焉能有犬娘?夏竦的丈母娘瞬間抓狂,跳出來替女兒出頭,兩位老親家打得不可開交,熱火朝天……夏竦只好既丟人又丟官,帶著這一大家子你死我活的“親”人,出京到外地混。直到寶元元年,公元1038年,他才返回京城,以戶部尚書的職位當上了三司使,負責全國的錢糧。

好日子開始了,夏竦的精品生活進入了人們的視線。要說有知識的人就是有品味,夏竦無論在哪方面,都比晏殊、歐陽修享受,至於其他的蠢物們,更是不值一提。

請看衣、食、住、行。

衣是官服,這沒的選擇;住是官宅,大同小異。說說他的行與食。吃的方面,夏竦天賦異稟,每天清晨醒來時全身冷如寒冰,得由美麗的姑娘偎抱良久,才會漸漸地覆蘇。後來證實,這與他吃的有關。他每天都要喝兩碗石鐘乳粥,這東西是有毒的。其毒性就像魏晉南北朝時的士大夫所吃的“五石散”差不多,身上忽冷忽熱,得用各種措施,才能恢覆正常生活能力。

至於好處嘛,據說是快樂似神仙,跟吸鴉片、紮海洛因差不多。

行。這是夏竦最有特色的方面。他出門,要把兩輛豪華馬車聯起來,中間用價值數千兩白銀的錦帳遮蔽,組成一輛超奢侈加長型房車。夏竦就躺在裏邊招搖過市,就算在行路其間,也跟在家裏的溫香軟玉、羅綺叢中一樣。

現代的勞斯萊斯汽車能有這個氣派嗎?

可惜好日子不太長,只兩年之後宋、夏戰爭就爆發了。他被派往前線。怎一個痛苦了得,我那可愛的、美麗的京都生活啊——我什麽時候才能再回到你的懷抱呢?

這個願望從此貫穿了夏竦的心靈,成了他最大的追求目標。可惜非常遺憾,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原因阻礙他實現。

其中就有禦史臺和知諫院罕見的一次聯手。

這裏要順便提一下,本來新政開始時,範仲淹是完全可以把禦史臺劃歸到自己的勢力名下的,因為禦史臺長官王拱辰和歐陽修的關系實在是非同一般。首先兩人都是天聖八年時科考中的舉,是親愛的同年,並且淵源不比旁人。

那時歐陽修順利地拿下了省元,放眼一看,當屆的考生水平、聲望都沒人能與他相比。很高興,他給自己做了身新衣服,就等著殿試成功,穿新衣當狀元,人生煥然一新。不過高興得太早了,王拱辰就是他這輩子的克星。這位同學不知從哪裏突然間躥了出來,二話沒說穿上他的新衣服就走了。

歐陽修有點懵,但那時就有了君子的苗頭,區區一件衣服嘛,拿走就拿走吧。隨著這件新衣被搶走的,還有他的狀元。最後一關殿試,他只得到了14名的成績。

除了同年,兩人還是連襟。他們都被當時的一位大佬選中,參知政事薛奎,就是那位薛出油。出油參政家裏有五朵金花,歐陽修娶的是四小姐,王拱辰是姐夫,娶了三小姐。這只是開始,就算在娶妻這方面,拱辰兄都壓了他一頭。薛家三小姐去世很早,他又把五小姐迎過了門。當時京城盛傳“舊女婿為新女婿,大姨夫做小姨夫。”

拱辰兄艷福無邊耶——

這是多麽理想的工作生活關系,眼看著禦史臺和知諫院這兩大諫官系統就合並成了一家,彈劾力量達到了空前的程度,宋朝文武百官最恐懼的噩夢就要開始了。完全正確,夏竦就首當其沖,成了唯一的受害者。

那是慶歷三年,趙禎開始調整內閣成員時。我們記得,一共是調整三次,最後才定下了新政內閣,而第一次時,夏竦就被提名為樞密使,掌管西府兵權。

頂級高官,開封京城,多年的美夢終於成真了!夏竦快馬加鞭往回趕,但進了京城,就冷水澆頭氣得目瞪口呆。他不知道,在他趕路途中,禦史臺和知諫院都快把皇帝給鬧死了。

兩大諫官系統傾巢出動,一共上了11道彈劾奏章,把夏竦從出身到現在,從軍營到皇宮,所有的汙點都統統放大。皇帝陛下,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這是個什麽樣的人,您還要他當兩府宰執嗎?

仁宗不聽邪,他是真正的尊師重道,不止是夏竦,後面還有賈昌朝、陳執中,好多好多,一直都在尊、重啊。

於是夏竦離京城越來越近,諫官們的危機感和憤怒也越來越深,終於集體暴發了。某天,先是知諫院的餘靖出馬。這時註意,這種場合你永遠都別期望著歐陽修怎樣,他當普通官員時抽知諫院和禦史臺的耳光,在知諫院時狠抽禦史臺的耳朵,在任何時候都不抽皇帝的耳光。

餘靖上殿,發揮他的聊天特長。一座石塔被雷擊了他都能聊兩個多時辰,這種彈劾大事你猜他能聊多久?於是聊天在繼續,仍然繼續,持續繼續,直到趙禎體力不支,決定退朝。這時禦史臺長官親自出馬,來了個決定性打擊。

王拱辰疾步撲了上去,這時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,寇準在這一刻靈魂附體,偉大的宋朝暴戾型官員,王拱辰繼承了光榮的傳統!他把皇帝的袍子給拉住了,死不撒手。老大,您還是改主意吧!

沒辦法了,趙禎非常抱歉,老師,您別進城了,直接去亳州報到,再做幾年地方官。這就是夏竦被貶掉樞密使高官的經過。他創造了紀錄,最快的貶官速度產生,還沒報到,就被趕走。

最後他還是進了京城,理由很私人化,年紀大了,趕那麽遠的道,我歇會不成嗎?在休息中,他把所有的彈劾材料都拿到手,一一細讀,心潮在翻滾,憤怒在升騰,夏竦是珍惜名譽,尤其是心裏敏感的人。他的身世,一個棄嬰,就註定了他心細如發,受不得刺激。

何況是這種汙辱!

他連夜寫了1萬多字的奏章,來反駁這些彈劾。但是交上去之後,得到的是汙辱的加倍。新政君子們的回覆是——“圖功效莫若罄忠勤,弭謗言莫若修實行。”

您少說廢話,辦點實事才能洗掉罵名!

夏竦被氣暈了,他不懂,這就是君子?君子講的是忠恕之道,這樣的兇狠刻薄,拿同朝官員當敵人砍,這是哪門子的君子啊……他有心忍了,但就在這時,另一位宋史裏超級著名的學者爆發了,非常非常的有才,此人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,把夏竦徹底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。

石介,和他的《慶歷聖德詩》。

石介,字守道,生於公元1005年,宋京東西路奉符縣西旺村(今岱區徂徠鎮西旺村)人。這是位非同小可的大人物,無論是他的學問,還是他的脾氣。

說起學問和文人,在宋朝選代表,相信大家都會第一時間選蘇軾蘇東坡。沒辦法,坡仙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,但是實際怎樣,另有說法,等到他走上官場時,自有公論。要強調的是,學問二字,絕不是指詩詞歌賦,《大江東去·念奴嬌》再好,它只是抒情小調,不是士大夫的本職工作和精神內涵。

學問者,博古通今,定國安邦,包羅萬象,神化難明。在這方面,石介只在東坡之上,絕不在其下。

看履歷,他是天聖年間中的進士,之後當過一些不大不小的官,之所以在歷史上留名,尤其是文化史上有地位,是因為他在山東徂徠山下創辦的“徂徠書院”,世稱徂徠先生。

在孔聖人故鄉講學,你得有怎樣的水平!這水平就讓他在慶歷四年,新政剛開始實施的三月時,由韓琦推薦,進入開封國子監任直講。《慶歷聖德詩》就是在這時寫下的。

這首詩很有古風,四字一句,共954個字,以“於維慶歷,三年三月。皇帝龍興,徐出闈闥。”開始,到“皇帝一舉,群臣懾焉,諸侯畏焉,四夷服焉。”結束,石介以皇帝的口吻對新政時所任命的宰執、諫官,一一稱頌表彰。說這真是個開天辟地以來最好的時候啊,不僅是人類,就連天地人神、昆蟲草木都非常的興奮。

因為您把兩位大賢人升職,就是範仲淹和富弼,他們倆是“一夔一契”。都是古代的大聖人;同時又把卑劣的小人趕走,就是夏竦。這個局面太好了,詩中說道,是“眾賢之進,如茅斯拔;大奸之去,如距斯脫。”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